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内科 > 风湿免疫科 > 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
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

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

( rè xìng shì zhōng xìng bái xì bāo pí fū bìng )
分享到:
收藏(0)
简介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即斯维特(Sweet)综合征,又名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性皮肤病或隆起性红斑,为少见风湿病,主要见于女性。其特征为:①皮肤突然出现疼痛性红斑结节或斑块,主要分布于手臂、面部和颈部。②在组织学上,真皮显示有特征性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浸润。③常有发热、全身消耗和周围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④皮损通常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但常反复发作。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 是否医保:
  • 易感人群:主要见于女性
  • 患病比例:0.003%
  •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 并发症: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糖尿病、 银屑病

治疗常识

  • 挂号科室:内科 风湿免疫科
  •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2-4个月
  • 治愈率:75%
  • 常用药品:头孢氨苄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温馨提示:消除和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空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宜吃食材更多宜吃食材>>
1.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酸性的具有收敛作用的食物; 3.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忌吃食材更多忌吃食材>>
1.忌吃过敏原丰富的食物; 2.忌吃产生多的食物; 3.忌吃坚果等油腻的食物。

一、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的饮食禁忌

一、饮食适宜:1.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2.宜吃酸性的具有收敛作用的食物;3.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清除氧自由基,辅助退热。100g直接食用。

酸梅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能够有很好的收敛作用,特别适合本病伴有皮肤渗液性疾病的发生。3枚泡水后食用。

鸡蛋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胆固醇以及卵磷脂的含量低,对皮肤黏膜无任何损伤作用。宜吃鸡蛋白,不宜吃鸡蛋黄。

三、饮食禁忌:1.忌吃过敏原丰富的食物;2.忌吃产生多的食物;3.忌吃坚果等油腻的食物。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仁。含有氨基酸比较丰富,但有含有的脂肪也比较丰富,虽然是不饱和性的脂肪酸,但是对发热性疾病可提供大量的热量,不利于体温的恢复。宜低热量的蔬菜。

 土豆。含有大量的淀粉,在肠道内能够分解出大量的CO2,可诱发腹胀的发生,不利于肠道的排空,从而代谢废物重复吸收,可诱发加重发热。可配合香蕉食用能够改善大便的润滑性。

桂花粉。属于花粉类的食物,有很高的过敏原含量,可诱发机体产生过敏反应,促进发热以及淋巴细胞的增加。必要的时候可以高温加热后食用。

二、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有,感冒样的前驱症状,如发热、胸部不适、咽痛、干咳、肌肉疼痛、全身不适和胃肠道症状。其他早期症状尚有脑膜刺激症状、关节痛和阑尾炎样症状。90%的病人于起病前或病程中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尤其在开始出现皮损时,多为高热,体温可达40℃。

1.皮肤表现。皮疹常突然出现,为多发性,可在数天到数周内向周围扩展增大,常融合成片。皮肤损害可为丘疹、结节、斑块、小脓疱、小水疱或紫癜样皮损等。典型的皮损为黄豆至掌心大,为浅红色至暗红色或棕红色环状隆起的斑块或结节,边缘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部有疼痛和触痛,常位于手臂和面、颊部,呈两侧性分布,但不对称。一般都有局部发硬和发热,皮损表面多不光滑,中央呈红色或表现正常。较晚期可有鳞屑及色素沉着,周边有高起、坚硬的绿豆大似水疱状丘疹群聚,即所谓假水疱,外观呈半透明样,大多不破溃,很少形成溃疡。个别病例可出现大疱或继发感染,常发生湿疹样改变和结痂。

多数病例可几种皮疹同时存在,个别病例也可仅有一种皮疹。少数病例尚可发生掌跖部或口腔黏膜损害。

随着皮疹的消失,发热、皮疹部位疼痛和全身症状也即消失。皮疹消退时,先从中心部开始,经1~2个月后可完全消退,局部不留瘢痕,仅残留轻度脱屑和色素沉着。

2.关节表现。约30%的病例可发生多关节痛或多关节炎,表现为肘、腕、膝和踝等关节疼痛、肿胀,一般持续2周后即自行消退。个别病例可表现有慢性间歇发作性非畸形性周围关节炎,关节炎和皮损常同时出现。滑膜活检示非特异性炎症,滑液检查显示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

3.眼部表现。表现为结膜炎、浅表性巩膜炎。自觉症状有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和眼部疼痛等。眼部症状往往与皮损同时出现,皮损消退,眼部症状也随之自行消退。

三、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的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其诱发因素有:

1.发病前5~7天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咳嗽、气喘、口腔溃疡或流感样症状。

2.外伤或种痘后皮损加重。

3.部分病例与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相伴。

4.与日晒等外界刺激有关。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可能有3种。①本病为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患。有人给本病患者皮内注射细菌抗原(草绿色链球菌)或真菌抗原(白色念珠菌)后可使皮损再现,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变化均与皮肤原损害相同,因此推测细菌或真菌为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积聚,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②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白血病在Sweet综合征的发生率近10%,皮疹于白血病发病前后出现,亦可为白血病复发的一种表现。除此还可伴有胃癌、宫颈癌、睾丸胚胎癌等恶性肿瘤。认为其皮肤表现是恶性细胞作为抗原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③本病好发于夏季,皮疹位于暴露部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日晒、气温高有关。

2.病理。真皮内显示有致密的成熟中性粒细胞浸润。典型浸润灶呈散在性斑点或结节,大小不超过1mm,呈特征性分布于真皮上层的上1/3~1/2处,偶尔也可见于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除散在性斑点和结节外,还有一种少见而特殊的炎性浸润,呈不同程度的连续带状,分布于靠近表皮下的部位。有时中性粒细胞浸润呈融合性或弥漫性,分布于整个真皮内。炎性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但在病灶间也可见有淋巴细胞、少量的嗜酸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有些病例,在浸润灶内常可见有核碎裂,这些碎片好像是中性粒细胞核仁的完整小叶;而另有一些病例可见一种线状核仁尘粒,淋巴细胞的胞体较正常为大,主要位于浸润灶附近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周围。浸润灶附近的毛细血管显示为内皮肿胀、管壁水肿,但无典型的白细胞破坏性血管炎特征。浸润灶内的血管可显示为血栓形成和局灶性管壁破坏。表皮的改变常很轻微,多显示为棘细胞轻度增生。少数病例也可发生其他改变,如局灶性海绵样变、表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海绵状小脓疱、斑点性角化不全和小节段性鳞屑痂皮等,偶可见有空泡形成。

许多病例可有真皮乳头明显水肿,此种改变可使表皮从真皮处隆起而形成一种类似于大疱性皮肤病的改变。其典型特征为:真皮乳头内致密的胶原伸入假性大疱腔内,腔内含有扩张的毛细血管、少量渗出的红细胞和不同数量的中性粒细胞。当该种腔隙,在真皮乳头内被致密浓缩时,则显示为类似于疱疹皮炎所特有的乳头脓肿。

四、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

1.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有卓效。开始可用泼尼松龙每天40~60mg,分2次口服,多数病人在3天到1周内皮损可以消退,全身症状如发热、疼痛、关节炎,在2~3天内消失。为了减轻停药后的反跳现象,应用糖皮质激素4~6周后要逐渐减量。

2.氨苯砜治疗,每天用100~200mg,1次或2次口服,连服2~4周,亦可取得较好疗效。

3.除上述治疗外,若用碘化钾每天900mg,分3次口服,连续用药2周,也可取得良好效果,而且用该药治愈的病例很少复发。还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每天100mg,分4次口服,连续用药2~4周,对控制急性期症状,疗效较为理想,复发率也低。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与非激素类药物联合使用,如每天用泼尼松龙40mg加碘化钾900mg,分4次口服,连续用药2周,疗效卓著,并且不易复发。

4.并发症的治疗对伴有白血病或其他疾病者,除以上治疗方法外,还需对合并的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适当的联合化疗,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对合并糖尿病、舍格伦综合征者,应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例如应用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用可的松眼药水点眼治疗眼部症状等。

二、预后

单纯型病人预后较好,合并增生性血液病者,常死于骨髓衰竭。

风湿免疫科 同类标签

热性嗜中性白细胞皮肤病相关知识更多知识>>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