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尿管脱垂的超声表现是怎样的
1.尿路造影:尿路造影时,单一输尿管的膀胱内囊肿可见远端输尿管显影呈蛇头样,其周围一圈透光影是输尿管囊肿壁。重复输尿管合并异位输尿管囊肿所引起的上半肾因功能不良常不显影,显影的下半肾向外下移位,呈垂头百合花影,膀胱基底部可见光滑的充盈缺损。此影须与膀胱结石、血块、膀胱肿瘤相鉴别。
2.B超检查:可探及肾盂、输尿管积水,膀胱内或膀胱尾侧囊肿。可检出膀胱内1cm直径以上的囊肿。
3.膀胱镜检查:对小的囊肿可以观察清楚,对较大的异位囊肿见到有血管分布的薄囊壁,见到囊肿有节律性收缩和充盈。
本病多见于儿童,以女性更为多见反复的尿路感染,排尿困难的患者应考虑本症的可能,尤其是尿道口有红色可疑物出现的女性患儿,应高度怀疑此症;此外,结合影像学及内腔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二、输尿管脱垂的病因是什么
(一)发病原因
胚胎发生,输尿管囊肿是由Chwalla膜延迟破裂所致。Chwalla膜存在于正常胚胎,位于输尿管与尿生殖窦之间,该膜延迟破裂导致末端输尿管扩张,开口狭窄。按输尿管口位置与膨出的关系分为单纯型与异位型。前者输尿管口较正常位置略有偏移(orthotopicureterocele)膨出常较小,影响少,多见于成人,又称成人型。异位输尿管膨出多较大且并发重肾双输尿管畸形,两根输尿管在通常部位穿透膀胱肌层,下肾部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三角区,而带有输尿管膨出,引流上肾部的输尿管,则位于黏膜下层,开口于膀胱颈或后尿道。临床上亦见有介于二型之间者。
(二)发病机制
伴有重肾双输尿管的异位输尿管膨出,均发生于重肾的上肾部输尿管,上肾部因受回压而积水,并常伴肾盂肾炎;很常见肾发育不良有胎儿型肾小球、曲管及小囊肿,这推测是由于胎儿期有严重尿路梗阻,以致上肾部发育不成熟。同侧下肾部则根据输尿管膨出的张力,可有梗阻及反流而造成积水,而大的异位输尿管膨出占据膀胱出口及近端尿道,故可影响膀胱排空,患儿有排尿困难,也可发生对侧肾、输尿管积水。
三、输尿管脱垂的临床表现
输尿管膨出多以尿路梗阻并发感染为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发热、脓尿及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尿线中断、血尿,甚至结石,在婴儿可有生长发育迟滞或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也可触及腹部包块。由于异位输尿管膨出位于膀胱颈或和后尿道,故在女孩排尿时,部分膨出可脱垂至尿道口外,但也偶见输尿管膨出绞窄形成一大出血性肿物者。如尿路梗阻严重,双侧肾受回压及感染影响,长期尿路感染及梗阻如不及时解除,将会导致肾功能丧失,可导致尿毒症。凡婴幼儿、尤以女性有反复泌尿系感染、排尿困难或尿道口有可复性小肿物脱出者,应考虑该症,并应进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
静脉尿路造影如肾功能良好,可见膀胱内有圆形充药的输尿管膨出及比较薄的膨出壁。当伴发重肾双输尿管的上肾部因回压、积水、感染、功能不良而不显影时,可见显影的下肾部因受压向外向下移位,并呈发育不良的形态,同时膀胱颈部可见圆形光滑的充盈缺损,有时膨出局部壁过薄,则凹入似呈分叶状。膀胱镜检查易于辨认圆形光滑的输尿管膨出,半透明状,被覆正常的膀胱黏膜,但多因膨出过大,不能看到全貌。
四、输尿管脱垂的治疗方案
除少数病例患侧肾脏已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外,均不应贸然作出切除患肾的决定。
1.原位输尿管囊肿
经膀胱镜内切开囊肿,适用于成人,但需注意出血,有时需电灼止血。患儿宜采用耻骨上切开膀胱的手术途径。
2.异位输尿管囊肿
单纯囊肿切开治疗异位输尿管是错误的。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主要依据患侧肾脏破坏轻重、输尿管扩张程度、对侧肾脏的功能、是否同时有感染和结石等。经耻骨上切开膀胱,将囊肿全部切除包括伸延至尿道部分,以防止术后发生尿道梗阻;切除后,症状一般可获得改善,但感染很少能够及时消失,扩张的肾盂及输尿管可以减轻,但完全恢复正常者罕见。如术后感染严重而无法控制者,可二期作患侧肾、输尿管全切术,如为重复肾则作肾部分切除(包括其所属的全部输尿管)。如伴有膀胱后壁软弱者必须修补。
3.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若输尿管囊肿切除后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则应考虑作输尿管膀胱抗反流的再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