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适应障碍症概述
环境适应障碍是一种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能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本病的发生是对于某一明显的处境变化或应激性生活事件所表现的不适反应诸如更换新的工作新兵入伍,考入大学,移居国外离退休后或患严重躯体疾病引起的生活适应障碍其病程往往较长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发生改变后起病表现为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以及适应不良行为和生理功能障碍并产生个体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慢性心因性应激障碍时过境迁刺激消除或者由于经过调整形成了新的适应精神障碍随之缓解。
环境适应障碍在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属于“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一大类内,并与“严重应激反应”列为一个栏目在另一个国内经常参考的美国精神学会制定的分类与诊断标准(DSM-Ⅳ1994)中适应障碍为一独立的分类单元在我国既往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无适应障碍项目此项目首次见于CCMD-2中,归于“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一大类内基本上靠近ICD-10的分类法。
二、环境适应障碍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1、心理社会因素生活环境和家庭的变迁人际关系恶化工作和学业受挫,亲友死亡等,某些因素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毕业生求职,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
2、个性因素对于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无任何异常反应,而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但应该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也就不会发生适应障碍另外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应付方式生硬和单调及个体遭受应激时的生理状况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也易产生适应障碍。
发病机制
1、应激源引起适应障碍的应激源可以是一个,如丧偶;也可以是多个如事业上的失败和亲人伤亡接踵而来。应激源可以是突然而来,如自然灾难;也可以是较慢的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不融洽某些应激源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毕业生寻求职业,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应激源的严重程度不能预测适应障碍的严重程度还要看应激源的性质、持续时间的长短、可逆性、处境和个体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情况(GelderM,1996)。例如面对明显作用的重大应激源,像被扣作人质遭受恶劣的非人道待遇此时情绪或行为方面的障碍则难以避免还有青少年的脆弱性,对应激源的体验较深,也是危险因素之一适应障碍也可发生于一个集体,如学校、自然灾害人群等。
2、个性心理特点在同样的应激源作用下,有的人适应良好有的则适应不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适应障碍这就有理由推断患者病前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个体的脆弱性特点应激源的强度并不很大便有可能引起适应障碍这种个体不同的脆弱性部分可能与既往生活经验有关(GelderM,1996)。所以,适应障碍发生与否,要同时权衡应激源强度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因素。
三、环境适应障碍症的预防措施
预防的对策有:
1、说服教育法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因此要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就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自觉性差的现象,其根源之一是学习目的性不明。不管是学校还是在家里,只要一提到学习、做作业思想上就产生一种惰性心理,行动上就出现怕学习,不想做作业、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等行为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状态及特点恰当地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晓之以理,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克服头脑中的错误或模糊的认识,达到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的目的。
2、情境熏陶法和谐民主的教育或教学情境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方式的和谐民主的教育情境。如创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情境;教学中的愉快成功、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围;个别谈话时要尊重期望鼓励、严格要求的情境等等。从而在和谐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使受教育者能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感情,克服胆怯担心怕说错受批评等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勇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心理的勇气。
3、情境感染法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经常发生感情的沟通,有意无意地受到情绪感染施教者力求把自己健康、愉悦、生动的情感言行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如一次表扬;一次成功的个别谈心;一次主题鲜明的活动等等,都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兴趣爱好和求知欲等积极心态,又有利于相互间心理距离的缩短,使其在能保持稳定而持久的情感,做到专心、积极、主动认真等。
4、意志磨炼法各种心理品质的培养都是自觉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也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因此磨炼意志品质显得极其重要一是要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能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二是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服从集体意志,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坚强刚毅、果断的意志品质,纠正犹豫、盲目执拗、鲁莽顽固的不良品质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
5、心理教育法这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偏异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6、心理咨询法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四、环境适应障碍症的治疗措施
(1)心理—环境治疗:这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治疗之一,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转移或消除应激源通过疏泄解释支持、鼓励指导等帮助病人摆脱痛苦,认识疾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提高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对适应障碍的病人药物治疗不必作为首选的方法但对情绪异常较明显的患者为加快症状的缓解,可根据具体病情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对焦虑、恐惧不安者,可使用抗焦虑药;对抑郁症状突出者,可选用丙米嗪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对有妄想幻觉兴奋激动者或出现冲动行为威胁到自身或他人安危时可给予短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氯丙嗪氟*醇等症状消失后可继续服药数周再停药。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应继续进行,特别是对那些恢复较慢的患者更为有益。
(3)电痉挛治疗:严重消极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动者可作电痉挛治疗2~4次。
(4)支持治疗:如对不能主动进食或进食量少的病人,应注意补充营养饮水或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