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科室 > 中医综合 > 五更泄
五更泄

五更泄

( wǔ gèng xiè )
分享到:
收藏(0)
简介五更泻又名鸡鸣泄、肾泄,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中老年人。五更泻是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该病多发于有夏天转入深秋季节,成为慢性病。患者除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也要适当食疗。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 是否医保:
  •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 患病比例:0.001%
  •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 并发症:神经衰弱

治疗常识

  • 挂号科室:中医科 中医综合
  •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 治疗周期:7-14天
  • 治愈率:90%
  • 常用药品:肠泰合剂、枯草杆菌活菌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温馨提示: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五更泄宜吃食材更多宜吃食材>>
1、宜吃润肺养气的蔬菜汤;   2、宜吃健脾涩肠的杂粮粥;   3、宜吃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蔬菜。
五更泄忌吃食材更多忌吃食材>>
1、忌吃生冷的食物;   2、忌吃辛辣的蔬菜;   3、忌吃海鲜。

一、五更泄好几年了好治吗

五更泻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西医认为,五更泻只是老年慢性腹泻的一种症状,其本身并不是病因,可以由其他多种病因引起,如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因此,患了五更泻,首先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

有许多五更泻患者各项检查都正常,没有细菌性感染因素,多数为肠功能紊乱,西医叫功能性腹泻。对于这种腹泻,服中药效果一般比较好,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大都可以好转或治愈。

中药治五更泻的首选药物是“四神丸”,这种中成药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等6味中药组成。不仅善补命门之火,而且具有温肾暖脾、固肠止涩之功效。每天中午晚上各服6g,可以获得良好疗效,但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艾灸法

选命门、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等穴位进行艾灸。艾叶性味辛温,能回阳救逆、通行经脉、调理气血、祛除阴寒。在点燃时气味芳香,热力温和,善于窜透,能使热力达到深部。由于艾叶性热,不宜多用,每次灸半根或一根艾条即可,每穴5~10分钟,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注意艾条火焰与皮肤的距离,避免出现烫伤、起泡等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大便成形或出现便秘应停用。

二、五更泄的病因是什么

 肾虚(45%)

由于肾阳气不足,因此有泻下清水,完谷不化,腹部发凉,腰膝时冷,面色晦暗,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等症状。这时适宜用补益肾元的方法来治疗,可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的四神丸(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红枣组成)。然而,在用温补药物之前,一定要详细诊察病人情况,否则不仅收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肝火(15%)

肝火引起的五更泄,则表现为黎明前左下腹部疼痛欲泻,痛连小腹,并伴有失眠心烦等症状,脉象弦数。治疗时可用清肝火的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组成,两者比例为6:1),龙胆泻肝丸等。

 食积(10%)

食积造成的五更泄,表现为黎明前腹中疼痛,泻下之后腹痛减轻,脉象沉滑。治疗可用消食和胃的保和丸(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

 嗜酒过度(10%)

嗜酒过度引起的五更泄,表现为黎明前腹痛欲泻,但以泄下黄沫为主。同时有小便短赤,或浑浊状如米泔,脉象洪数或弦数等湿热内盛的症状。治疗可用清湿热理气的黄连、枳壳、葛根等药物。

三、五更泄的食疗方

①取3~5个核桃的果仁,生食或炒食,每日2~3次,服用数日后,晨间腹鸣、腹痛及泄泻会逐渐好转,连服20天左右可望痊愈。此方对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尤为适宜。

②取适量生姜,洗净切成薄片,用米醋浸泡24小时即可。使用时,每次用3片生姜加适量红糖,以开水冲泡代茶,经常饮用。

③取芡实、百合、粳米各50g,加水适量煮粥,食用时加少许食盐调味;或用荔枝肉50g,山药、莲子各10g,三者混和捣碎加水煎至烂熟后,再取大米50g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煮成稀粥。经常于每晚配餐食用,有止泻之效。

④取补骨脂60g,浸泡在500ml白酒中,约一周后,每晚可饮用一小盅;或用补骨脂10g,猪腰子一对(洗净切成小块)加水煎煮一小时,调味后分2~3次食用,隔日一次,连用数次,对止泻也有一定疗效。

四、五更泄的鉴别

病人腹泄具有明确的时间性,也就是在上午的五更,也叫五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凌晨三点到五点的时候。肠鸣脐痛,泄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漆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鉴别

急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

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

慢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

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脾虚;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伴有胸胁胀闷,舌淡红,脉弦者,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虚。

中医综合 同类标签

扫一扫手机查看